第二届北冰洋研究高端论坛——“中国近北极民族研究”学术研讨会在聊城大学举行

2019/12/18 1337 次

        3月16日,第二届北冰洋研究高端论坛——“中国近北极民族研究”学术研讨会在聊城大学举行。会议由聊城大学北冰洋研究中心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内蒙古社科院、黑龙江社科院、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黑龙江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韩国又松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在开幕式中,聊城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昭风对来访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就聊城大学的办学历史、学科建设、学校特色以及北冰洋研究中心的发展现状等方面向大家做了介绍。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为北冰洋研究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

        本次论坛从人类学、民族生态学、文化边界、本体论转向与视角主义等角度对“近北极民族”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探讨了“近北极民族”的概念,聊城大学北冰洋研究中心主任曲枫教授谈到,北极不仅是一个地缘概念,也是一个环境概念、一个文化概念,要把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研究纳入北极研究的国际大框架中去。同时,国家也鼓励参与北极社会科学的研究,这为北极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提供了理论平台,意义重大。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白兰研究员则基于个人对森林文化、狩猎文化的深刻理解,从地域、文化、生存手段、相貌、性格、脾气等方面,对泛北极文化族群进行了更为感性的描述。与会学者还讨论了中国近北极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变迁、文化认同、文化传承、跨文化比较等问题。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毅松研究员以达斡尔族为例,介绍了农业文化遗产情况,他指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非常重要,通过对传统农业知识和经验的整理,能够为未来的农业发展提供借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刘晓春研究员以鄂伦春族为例,对中俄跨境民族做了比较研究,她认为,从生活方式上看,俄罗斯境内的鄂伦春人(埃文基人)继续以养鹿和狩猎为生,而中国境内的鄂伦春人则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因此在文化和习俗方面也就有了很多不同。中央民族大学祁进玉教授做了题为“东北亚文化经济共同体和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发言,提出基于东北亚地区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以及民族文化历史、族际接触与交往等元素的综合考虑,充分发挥该地区众多跨界民族在文化、历史上的密切联系和跨界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并以之为区域多边关系交往交流平台,积极构建东北亚“文化经济共同体”,这才是顺利解决该地区纷繁复杂的政治纷争的可能路径。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宗教学学院副院长萨敏娜博士以一场真实的达斡尔族萨满仪式及其神歌文本为例,记述更多生动的、未曾在早期文献中出现的众多神灵,并据此分析达斡尔族萨满神灵的类型及特点,从而揭示达斡尔族萨满教神灵体系的庞大与复杂。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副研究员宋小飞论证了在用图像学解读满族萨满教艺术作品的同时,在“没有绘画的绘画”艺术作品中,萨满教艺术造型因素创造的审美构成也是图像学中需要充分考量的要素,从而说明艺术的非纯粹形式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范大学林航教授、黑龙江社科院吴瑶副研究员、汤洋副研究员等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近北极民族与文化的相关问题。与会学者积极发言,会议讨论气氛热烈,达到了预期效果。

        在闭幕式的学术总结中,曲枫教授提出,今天,全球范围内的生态恶化使北极文化生态也受到潜在的威胁。中国近北极民族的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的生存也在现代化的名义之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挤压。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任何开发均不能以牺牲北极文化生态为代价,因为北极民族价值观念和体系也许正是救赎全球性生态灾难的有效途径。

        如今,北冰洋社会科学研究在国际上已经日益成为一门显学,2018年1月,国务院公布了《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强调中国参与北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并鼓励我国院校加入北极大学联盟。据悉,正是为服务这一国家战略,聊城大学成立了北冰洋研究中心,该中心是我国第一家以北冰洋社会科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机构。该中心成立至今,已与美国阿拉斯加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等10家国际知名北冰洋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2018年,聊城大学召开了首届北冰洋研究高端论坛“国际萨满与高寒地区人类学理论与研究”,本次高端论坛是上一届的姊妹篇,从不同角度继续关注北极文化,将我国北冰洋社会科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由于论坛重视国际化,所以也为国内致力于北方民族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与国外学者交流的平台和窗口。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清俐 通讯员 王伟)(责编:张彦)

上一条:第三届北冰洋研究论坛 下一条:北冰洋研究工作坊第五期